江南体育官方网站ios/手机app、篷布厂家,批发价格,量大从优!

您的位置:首页 >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
救灾能力取决于备灾的水平
日期:2023-11-08    来源: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

  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刚开始,人们并没意识到“威马逊”给三地灾区带来的巨大破坏,是在后期救援时,中国红十字会酷暑给台风灾区送棉被引争议后,人们才意识到出大事了,然后就开始大力救援灾区。但这救援过程中,又出现了之前灾害发生时的同样情况,存在着救灾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而这一切,正是源于灾区与外界的信息不流畅。对此,卓明地震援助信息小组负责人郝南,在全天候与前方人员电话会议的间隙,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卓明震援通讯社是在玉树地震中组建的通讯社,它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以专业处理救援信息为工作内容的民间志愿组织,主要工作是处理发布信息、协助资源对接、促进救灾合作。

  南都:“威马逊”台风,从您现在了解的信息来看,目前海南提前预警方面,包括民众疏散方面做得怎么样?

  郝南:政府有关部门在台风预警上,人身安全的保障方面是相当重视的。在台风登陆之前,政府就开始给各地下发紧急避险的通知,通知范围有了现在海南岛东北的一些乡镇。现在来看,它通知的这些乡镇,基本上就是这次受灾非常严重的区域,比重灾区的范围稍微大一点。也就是说政府这次在台风登陆点周围的预警做到了,它这个通知内容也比较具体。实际上来讲,就是说人员受伤或死亡情况,虽然也有一定的伤亡,但伤亡情况比同样被这个台风袭击的菲律宾要好很多。菲律宾有上百人死亡的情况,而他们受灾的人口数量和密度还没有我们这边高。也就是说我们从气象局的预警到政府协调方面,是有进步的。

  现在政府协调这个层面,从上到下这个环节是通的。但具体措施上,包括社区里的预警机制与应灾能力,城市里各个部门内、部门间系统性的协调还不够,缺乏日常的社区里的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国际上已形成共识,防灾减灾应该以社区为单位。怎么增强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怎么让社区在灾害来之前就做好减少损失的准备,怎么让社区具备灾害来了以后的应急机制,发生灾害以后第一时间,社区内的人知道如何动员起来,怎么自救互救,也就是增强社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这个社区不仅指城市社区,也指农村社区也就是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行政单位。这是需要在日常建立并且不断深化的,也是我们现在在日常比较欠缺的工作。

  说到底,要想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防灾减灾的能力要落实到社区和具体的机制上,才是最有效的。咱们不可以每次都靠救灾来弥补防灾减灾上的欠缺,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总是要好过亡羊补牢。

  南都:台风过境之后,在目前的机制下,中国的专业救援队一般多久进入灾区进行援助。

  郝南:我们现在的救援力量按照距离灾发地的远近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说,首先是属地救援,就是当地社区里面的救援力量,民众自身能够组织起来的救援力量。这部分力量,在灾后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实际上所有的灾后救援里,其最大的作用是本地的救援力量,而不是外来的救援力量。从5·12汶川地震之后,靠外来力量救援出来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救援出来的人都是由本地的消防、厂矿救援队与社区里面的村民邻居等救出来的。

  接下来就是本省就近的救援力量,他们是能够比较快到达现场的,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是如此。军队系统是最迅速的。再就是全国范围里更有经验的专业救援队,他们到达灾区的时间往往是24小时以后。就这次台风来讲,全国的外来救援力量进入灾区可能是从21号开始,已经过了48小时之后,他们才开始到达海南重灾区的,这是我们不难发现到的情况。那么发挥作用更多的,实际上还是第一时间能够动员起来的本地的力量。

  南都:中国区域太大,一般救援物资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的区域有不同方面的物资。大家都知道红会因为送棉被受质疑,是不是跟我们常规的物资储备数量有限,或者种类有限有关呢?

  郝南:我认为这个事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政府备灾救灾的体系和机制,另外一种原因是民间在救灾时进行物资援助的方法,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民间力量一般是在灾难发生以后,依据需求去筹集物资的,或者由民间机构现成的一些能够给大家提供的物资去投入到灾区,这样就比较灵活一点,灾区缺什么就可以供给什么。但是民间的问题是缺乏统一协调性,而且有的物资也不那么对应,因为有一些企业是捐赠自己的物资,这些物资并不全是完全从需求出发,而是从企业能提供什么的方面出发。物资和需求的匹配就会发生矛盾。灾区需求的满足,是需要考虑到公平性和数量的匹配的。物资供给不统一,协调起来也是一个困难,这家好那家不好,或者这个村子有了那个村子没有,就会发生矛盾。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但其优点就是如果物资是从灾区的需求出发的,就可以定向地筹集更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物资。比如这一次灾民一个很迫切的需求是需要遮盖房顶的防雨篷布,这并不是政府的常规备灾物资,民间就可以针对这个需求发起募捐。

  国家的备灾体系是强调统一性的,而且物资从开始决定调配,到分发到灾民个人手上有一个时间间隔,不能等到灾区需求收集上来以后再进行投放,这样就比较晚了。因此一发生灾害,政府就需要马上调配一批物资,这是根据对灾情进行预判,经验性地去调拨。储备物资的类型就需要比较统一,而且有一定的普适性,要准备什么类型的灾情都可以用得上的物资。

  从国家的备灾体系来说,全国有很多备灾物资库,经常要互相调转。那调度的话,需要备灾的物资是统一的,有一定标准的,不能说这边备这个物资,那边备那个物资,这样调运就调不过来了。我国备灾储备的保暖物资,一般是帐篷、棉被和大衣,各个地方、各种灾害都可以用,也比较经济。另外,针对不一样的地区的不同保暖需求,采取的办法是同样物资准备不同的规格,实际上棉被有三斤棉、五斤棉、八斤棉等的区别。那么在南方,可能配备的就是三斤棉,就是大家常说的薄棉被,在山区和北方地区,常备的就是厚棉被。帐篷也有棉账篷和单账篷两种。这些年国家也慢慢依据需求,增加了像折叠床和彩条布这样的物资,这也是这几年灾害发生以后,大家普遍需要的物资。

  南都:比如说食品饮用水这些,如果作为一个救灾物资储备的话,因为是吃的东西,肯定有保质期的问题,现在如何保障我们的储备物资,能够保障其质量不能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而且从采购整个环节中,不会出现不好的食物,发放到救灾地区?

  郝南:食品的储备,首先要选择保质期比较长的、比较经济的,比如说压缩饼干这样的一些物资进行储备,面包肯定不在日常储备的范围里面,大米、油、盐这样的可能还能放一段时间。另外备灾仓库的管理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日常性工作,需要在储备食物过期前一段时间,分批次地把物资替换掉,也要定期地抽样检查。实际上国家这方面也是有一系列的规定,保障备灾物资贮备的数量和质量。国家规定有统一标准,地方也有部门做配套的工作。

  救灾物资尤其是食品这块,这几年有一个新的形式,就是跟生产、仓储、物流公司签署协议,若发生灾害以后,他们优先供应救灾物资,尤其是食品这块。供货单位要能够给大家提供满足标准的一些食物,或其他的救援物资。这种方式,不管是从政府还是民间都在采用。比如民政也会跟一些大的超市签订这种协议,遇到需要救灾的时候,超市仓储的食物就会变成政府的救灾物资,超市里面的东西还都是在保质期内的,协议里面有规定,不能把过期的东西提供给灾民,不能糊弄政府,这是很大的问题。现在物流比较发达了,也有备灾协议可以做。总之一句话,救灾的能力是取决于备灾的水平的。

  南都:目前海南台风过程中引起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不管是N G O,还是政府,还是我们民间爱心人士提供的救援物资,包括各方面的帮助,跟真正当地灾民的需求,是否对接得上?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提供灾民所需要的东西?

  郝南:向居民发棉被大可不必这么多批评,虽然确实能做到更好,但第一时间发总比不发好。这两天我们得知前方更多地需求防雨篷布这种物资。台风过后,房顶都掀没了,大部分的受灾家庭,最大的问题是房顶掀没了,再下雨会很糟糕,他们特别需要防雨篷布。这一次,政府反应还可以,他们在灾后采购了一批防雨的彩条布,这个就是针对真实的情况,根据当地的情况做的调整。

  民间对于灾害过后灾民所需的基本保障,需要供应什么样的基本物资,是缺乏一般性的了解的,第一时间往往只想到矿泉水、方便面。所以公众同样是需要普及和倡导的,让各位明白,救灾的时候,应该优先配备什么物资,什么物资、在何时会更需要。

  另外,每次发生灾害的时候,当地都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就是本地化的需求,这是需要救援人员在当地进行现场评估考察获知的。这里面是有一套专业方面技术体系的,有个术语叫现场快速评估,是应急救援技术体系里面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个需要应急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线的现场,通过观察、访谈、调研,从定性到定量,把需求情况做整理和反馈。后方再根据这个结果调整物资的供应,或者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募集一些更能对应灾民需求的物资。

  南都:在救灾时,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大化的信息流畅?现在往往是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注意力都是在那些极度影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影响也很大,但次之的地方,却没有正真获得好的救援与帮助。

  郝南:信息这块我们一般分成三到四个层面去讲,第一个层面就是具体到灾区一个区域的灾情分布的问题,就是一个从乡镇到村的一个灾情信息,首先大家都明白,信息是行动的先导,我们不知道哪有咋样的需求,哪有咋样的灾情,救援团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信息没有出来的时候,行动是对应不上的。具体到海南这次灾害,一开始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大城市海口。当海口市慢慢开始恢复基本保障,很多地方来水来电以后,大家就发现旁边的农村受灾非常厉害,登陆点附近农村的灾情很严重,那农村严重在哪呢?大家只列了几个乡镇的名称,一开始说翁田镇受灾最严重,结果第二天大家都奔翁田去了,翁田满足了,周围稍微没那么严重的区域就没有人去,这就是信息不均衡造成的救援不均衡。

  民间团队晚上有很多人就在网络群里问,哪个地方有需求。这里面就凸显一个问题,缺乏一个区域性的信息协调机制,对大家说哪个地方缺啥东西,把信息汇总到一起,通过合理的信息分布,去引导社会的资源有序地进入。

  另外,发生灾害以后,受灾地区往往没有电、信号,没有能力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变成了一个信息黑洞,别人不知道它。比如这次,大家关注了海南,但是这次台风造成的灾区有三个。一个是海南文昌市北部以及海口市;第二个就是雷州半岛的南端徐闻县,也是一个重灾区;第三个是广西的防城港、北海、钦州和崇左甚至一直到云南。这三个灾区里面,大家仍然只看到了海南,而没看到另外两个灾区,这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关注力不平衡造成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大层面上的问题,贵州遭受洪灾比台风洪灾还早一点,是7月17日开始的,这个洪灾影响区域也非常大,这个情况公众也不知道,公众对灾害的级别、影响、严重程度都没有清楚的概念,也没有人传递给他们,导致救援的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现在全国救援队都到海南去了,其他的几个灾区实际上很少有力量关注了,这就是关注力不平衡造成更大层面的不平衡,造成的救灾资源分布不平衡。

  最后,从时间和阶段性上来讲的,现在国人还是更多把目光聚焦在灾害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灾害过后没多久就转移注意力了。但实际上灾害恢复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般都要在两三年以上,重建阶段大家就不再关注了。雅安现在怎么样了?甘肃岷县前年发洪水去年闹地震现在还是灾区,这些大家都不再关心。捐款花在重建上,还要骂为什么应急的时候不花。像这次台风灾害造成的影响,更多是在灾区民众的生计项目上的,农林牧渔,养殖的鱼塘,种植的香蕉,这些损失甚至要超过房屋的损失,这都是我们捐再多的吃的喝的用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农民挣钱不容易,灾害中往往一亏到底好几年都挣不回来,需要有更专业的组织和机构介入来帮他们渡过灾后漫长的困难期。其实这时候花钱才是花在刀刃上的。

  南都:灾前的防灾减灾工作公众多不了解,而这个才是抵御灾害最基本的能力,该如何改善?

  郝南:这需要公众灾害意识的普及和提升,大多数人应该对灾害有更清晰,或者更科学的理解,需要有人多倡导,每次灾害都是教育和倡导的过程。同时还得靠教育,现在教委要求各地中小学每个学期都要有一定课时的防减灾教育和一定次数频率的应急演练,如果这个事能够落实,经过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可能建立比较良性的,整个社会都更理性或者更科学地去看待灾害的氛围,这样才有机会使我们的灾害管理工作变得更合理,更普遍,更均衡。尤其社会资源对灾害的投入,可以更有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 2018-2019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ios/手机app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18031329号-1
网站地图